深秋的巴黎,一连几天都像江南故乡的清明时节阴雨纷纷的感觉,淋着湿面的小雨,游荡在塞那河边,孤独地领略法兰西哀怨文化的同时,又添几分乡愁。
在一个景观接着一个景观的造访拍照中,从人文景观到自然景观,从古典美术到现代美术的时空穿梭中,巴黎的印象不再是一景一物,片面局部了,而是逐渐综合立体起来。从古典到时尚。从视觉表现上来说,不再是一个景点,一尊雕像,一个透视或一个明暗,而是横跨河东河西,昨天今天,白天黑夜综合印象,而是现实中的一个梦幻的巴黎,梦幻中的一个现实的巴黎。
到巴黎去看什么?谁都会去卢浮宫。当沿着塞那河或者沿着香榭丽舍大道去那神秘的艺术宫殿时,沿路你都会看见深沉宏伟的古代建筑群居盘龙,那楼顶的黑铁塔尖在天空下是那么的端庄。
多少游客都在不自觉地面仰天国。用拉丁词干的意思是面向上帝,默默的心灵都愿和上帝对话,而与上帝对话的感受就像巴黎上空的云变幻得无穷无尽。
巴黎古城的导示系统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成千上万的世界观众从四面八方在导示的指引下,殊途同归,达到目的地,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卢浮宫。但是无数的人从高高的建筑低矮的基石旁走过时,穿过威严的铁艺大门或踩着雕花石板时,似乎都不关心也不想知道那些古代石匠和铁匠的名字。
但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有趣的是在进到卢浮宫内的一些转弯的地段,有一些一反符号导示的科学常规,出现了非常醒目的临时性图片加箭头的导示,而这样的导示只有二个内容:一是雕像维纳斯,由此前行;二是油画蒙娜丽萨,由此前行。从宫殿的入口开始,就马上告诉观众看维纳斯要去的方向,同样,看蒙娜丽萨也应顺着图片下方的箭头前行。于是有些人就急不可待,直奔目的地,先睹为快。
可这两件作品的旁边,总是挤满了大量的观众,无数的人都在大师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萨的油画前,流连忘返,熙熙攘攘,议论纷纷,叹为观止。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也许会想起了电影《达•芬奇密码》,也许会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国,以及整个欧洲……想起了那个时期的商人和艺术家们的关系,设想起蒙娜丽萨这位少妇在达•芬奇画室的那段隐私……解读蒙娜丽萨那经典式的微笑背后所暗示的鲜为人知的秘密……正是因为有着那些各种各样联想和各种各样的传闻,使得人们想亲睹一下那个能够作为历史见证物的艺术作品。
蒙娜丽萨画幅不大,又有透明玻璃罩保护,设置了观众与画的距离。即使是挤在最前面也看不清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原作的真实。关于画面的油画技法如何,对于一般观众并那不重要。与其说是欣赏大师的油画作品,还不如说是面对原作行为的一种体验。当大伙转身离开大师原作的时候,心里面会是什么心得,当然各种各样的心得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有二个感受:一是满足,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原作(其实不是看到了原作本身,而是看到了原作所处的环境),二是失望,心里空落落的,因为我什么也没看见。
是啊,回头想一想,即使一个人也没有,让我站在蒙娜丽萨油画面前,可以拿放大镜去看油画的色彩,用手去摸油画的笔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那又能怎样呢?视觉的极端满足是否是对物象的一种曲解和伤害,因为它违背了正确的视觉经验,而雾里看花又是否是对物象的一种正确呢?这样就尊重了物象?这样就没有欺骗自己?也许近看远看都不是那么重要。
离开艺术经典名作,步出宏伟的宫殿建筑,想到当年那些艺术家和那些或者不属于艺术家的工匠们,随着岁月的悠去,历史的尘土渐渐将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身影淹没,然而大师们的名字如同海潮退却后的礁石一样,显得更加惹眼突出,但那些工匠们的名字呢?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大师和大匠的明显区别可能就在于大师有名,大匠无名。
穿过一间间路边的小咖啡屋时,遥望着艺术的圣殿,我想,欣赏艺术何尝不象这路边品着咖啡,绝不能如饥似渴对待那小小的一杯咖啡,而要慢慢地品,要联想,要开拓情商的每一个细胞,也要像品尝法国的红酒似的,艺术不醉人自醉。
一代一代的人,那么流连忘返于历史陈迹,那么的喜爱往日的艺术品,其实他们是否在眷念着隐藏在岁月尘埃里那些作品以外的人和故事,艺术品背后的隐性内容才是他们想要看的,所以在现实中,那些都是看不见的物象。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