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清华美院读博,兼任《装饰》杂志的责任编辑,有缘结识刚留日归来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吕中元先生,并组稿到吕先生的一批油画作品。那意境深邃,色彩唯美的艺术创作,令编辑部同仁们眼前顿时如沐春日的阳光。
数年后,我负笈英伦访学,其间收到吕先生的邮件,他将完成的散文《光华路》寄来与我分享。在整日的学术研讨和周遭拉丁字母氛围中,当读到这亲切的中文汉字和朴实的情愫,立即引起了我的回忆和共鸣,那是多么相似的情结所在。
光华路是我们彼此不同时空的共同情结,当我来到位于东三环边光华路上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也许和他心中的“光华路”时过境迁,但步履“光华路”的莘莘学生的理想仍在,母校的艺术精神仍在。张汀先生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了光华路,吴冠中先生也带着他的辉煌向光华路挥手辞别。然而,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召唤了更多的同道向光华路走来。从图书馆抱着一堆书出来,可以迎面撞见推着单车、背着书包的陈丹青——他曾给中国艺术教育的症结死水投下反思的涟漪。
以文字解读艺术,以文字介入当今社会纷繁现象,似乎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历史使命。吕中元先生旅日十几载,如今回国任教。他在从事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在辛勤地从事着艺术创作。更令我感动的是他那带着思想的文字张力,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多维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去感受和思考我们过去深沉的艺术文脉和当今逐渐失却的人文关怀,启示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勇气。
日常生活里吕中元先生好像不抽烟,但总给人印象是被烟雾缭绕,无法看真切他创作的全貌。他的艺术创作题材丰富,不落俗套,另类思维喷涌而来,真不明白他那不着着边际的idea来自何方,可有时也能随着他文字思维的路径,追寻到他要表达的终极意念。
现在好了,他笑而不语地捧出这本《回望家园》的集子,将多少年情牵梦绕、沉思冥想的一些有关艺术、有关生活的话题,反复推敲斟酌,酝酿为成年的好酒呈献在我们面前,于是,这些散发着浓香的个性化文字便逐次袒露出不可言喻的心声,成为除却他的视觉艺术之外,让我们深度了解他另一思维的高度。
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的探索者,吕中元先生默默地用他无声的语言触摸我们的良知,他用心灵拾起我们不经意陨落的道德碎片,就像拾起辛勤耕作后掉在田埂地头地稻穗。他用文字呼唤我们回归精神家园。文字所流露的表面上似乎是吕先生个人感怀,细细品去,就会发现其中的字字句句实际上是站在传承华夏文化的高度,以国际人文的视野,对人性和传统的“回望”,是对祖国在经济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所生发出的人文冲击的文化忧思录。难能可贵的是,在辨析种种困境的同时,他也积极地为我们指点出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细细品读他的文字,能看到他远离世俗的诚挚与澄明,激情与深刻。原来,在他那些有生命力的、梦幻般色彩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背后,支撑着的是他对世界的包容认识、对艺术的宏观视野、对人生的批判态度。从吕中元先生身上,我们能看到“光华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的执着。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教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